英國王室(英文常簡稱Er)是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,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(tǒng),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(xiàn)存的、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。
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,英國王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征,并不具備實質(zhì)性權(quán)力。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(tǒng)治者和三軍總司令,政府的實際領(lǐng)導(dǎo)人是首相,通過民選產(chǎn)生。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,決定權(quán)由議會和首相做出,最終在國王的認可下生效。
特點:
英國王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征,雖在法律下還具有較大的權(quán)力。
擴展資料:
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,英國王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征。
雖然英王的確擁有實質(zhì)性權(quán)力例如解散議會、宣戰(zhàn)、警告權(quán)等(與日本天皇沒有實質(zhì)性權(quán)力的區(qū)別)。但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(tǒng)治者和三軍總司令,他的權(quán)力早已在1689年《權(quán)利法案》讓予政府的實際領(lǐng)導(dǎo)人首相和議會(現(xiàn)時都是通過民選產(chǎn)生)。
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,國王可以行使建議權(quán)、警告權(quán),但決定權(quán)由議會和首相做出,不過最終也要在國王的同意權(quán)下認可生效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英國王室
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,英國皇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征發(fā)揮作用,并不具備實質(zhì)性權(quán)力。國王是名義上的統(tǒng)治者,由世襲產(chǎn)生。首相是英國政府的最高領(lǐng)導(dǎo)人,通過民選產(chǎn)生,掌握最高行政權(quán)力。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,但最終決定權(quán)由議會和首相做出。英國君主與其近親的關(guān)系由其名號可知。王室成員雖然沒有嚴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義,并且不同的名單會有不同的成員,不過擁有國王/女王陛下(HM)或者王子/公主殿下頭銜(HRH)的一般都被視為王室成員。
英國王室官方網(wǎng)站上的英國王室成員列表:
女王陛下
愛丁堡公爵殿下(菲利普親王)(王夫)
王儲查爾斯王子(威爾士親王 女王長子)
康沃爾公爵夫人(卡米拉王妃)
劍橋公爵夫婦
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(威爾士親王長子及妻子)
哈里王子殿下(王儲次子)
約克公爵殿下(女王次子)
比阿特麗斯公主殿下(約克公爵長女)
尤金妮公主殿下(約克公爵次女)
埃塞克斯伯爵夫婦殿下(女王幼子及妻子)
路易絲溫莎小姐(埃塞克斯伯爵夫婦之女)
瑟林子爵(埃塞克斯伯爵夫婦之子)
長公主殿下(女王之女)
格羅斯特公爵夫婦(女王堂弟及妻子)
肯特公爵夫婦(女王堂弟及妻子)
肯特的邁克王子夫婦(女王堂弟及妻子)
亞歷山德拉公主,尊敬的Ogilvy夫人(女王堂妹)
英國王室的姓氏
“1917年英國王室采用了Windsor(溫莎)這一新姓氏。何謂“采用一個新姓氏”?意思就是說,英王室廢棄了祖?zhèn)鞯男帐?,改用另一個姓氏。
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,平民百姓的祖?zhèn)餍帐隙际遣荒茈S意改動的,何況是至高無上的王室。王室的姓氏代表著身份和地位甚至歷史不可改變,除非改朝換代,如果真是那樣,就不僅僅是姓氏的改換了,連坐在御座上的那個人都換了。那么英國王室為什么在沒有發(fā)生任何變故的情況下要改變自己家族的姓氏呢?問題就出在“1917年”這個年份上。
1914年爆發(fā)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英國人卷入其中。仗打到了1917年時,戰(zhàn)爭處于膠著狀態(tài),勝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,佛蘭德戰(zhàn)壕里的傷亡人數(shù)令人震驚,德國成了最可怕的敵人。英國人體會到了戰(zhàn)爭的辛酸苦辣,厭倦戰(zhàn)爭以及強烈的挫敗感是那個時候許多英國人的普遍心態(tài)。為了發(fā)泄對德國人的畏懼和憎恨,人們歇斯底里地詛咒德國皇帝威廉二世,砸爛搗毀德國人的商店,拳打腳踢昔日備受寵愛的德國種小獵狗“臘腸”,人們對任何能夠與可惡的德國人聯(lián)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撻。這還不夠解恨,反德的矛頭直指皇室。因為這時候,英國正處在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統(tǒng)治之下,而該王朝的統(tǒng)治者科堡家族則來自德國,“薩克森-科堡-哥達”這個名字也來源于德文。所以此時王室只是將這面德文旗幟從溫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來,已經(jīng)遠遠不能平息民眾的憤怒。于是有人建議,修改英王喬治五世身上的某些東西,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――科堡。人們認為這個姓氏和德國人有關(guān)系,懷疑英國君主同情德國人。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。最初,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,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其間有著復(fù)雜的聯(lián)姻關(guān)系,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么“英國式”。于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(yīng)民意,結(jié)果在戰(zhàn)爭進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,發(fā)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:英國王室將以“溫莎”作為家庭的新姓氏,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“德國式”的頭銜。 在英王喬治五世君臨王位的第八年,一個新命名的溫莎王朝就這樣誕生了,王家的傳統(tǒng)和風(fēng)格就這么變得“本國化”了。
現(xiàn)在的英國王室屬于溫莎王朝
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-科堡-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(jié)婚,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后,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。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,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不愿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,將王室改姓為“溫莎”(因為王室行宮“溫莎堡”),朝代名稱也改稱為“溫莎王朝”。溫莎王朝一直延續(xù)至今,當(dāng)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。 英國王室盡管經(jīng)歷了許多王朝,但實際上前后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(guān)系,王室血統(tǒng)一直沒有中斷過。
英國皇室歷史起源及國王列表
起源
英格蘭曾經(jīng)歷過羅馬帝國的統(tǒng)治,在羅馬人撤走后,進入了小王國、小部落聯(lián)盟混戰(zhàn)的時期,到6世紀,入侵的盎格魯―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(部落聯(lián)盟)。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,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,成為英格蘭的共主。但與此同時,英國也進入了“恐怖的維京人時代”,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。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因為成功地抗擊丹麥人入侵,以及營建倫敦、組織編撰《阿爾弗烈德法典》、《盎格魯―撒克遜編年史》等功績而被后人尊為“大帝”(the great)。威塞克斯王朝傳了15代國王,到埃德蒙二世時,終于無力抵擋丹麥人,被迫與丹麥王克努特分治英格蘭。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,克努特兼并了整個英格蘭,開始了丹麥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但在1042年,威塞克斯王室后裔“懺悔者”愛德華以母系血統(tǒng)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。
1066年,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。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,他就是“征服者”威廉一世,建立了諾曼王朝。威廉一世將大批諾曼貴族分封到英格蘭,通過全國普查編制《土地賦稅調(diào)查書》,加強了英格蘭的王權(quán)。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因為沒有子嗣,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奪得王位,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?shù)贍栠_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,打敗了斯蒂芬,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。
金雀花王朝
1154年,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金雀花王朝(安茹王朝)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。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(xué)造詣,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。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后,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,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,獲得了“獅心王”的稱號。理查一世之弟“無地王”約翰繼立,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(lǐng)地,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“自由大憲章”是世界憲政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碑?!盁o地王”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,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《牛津條例》和《威斯敏斯特條例》,開設(shè)了立法機構(gòu)議會。亨利三世之子“長腿”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,議會制發(fā)育成熟,并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,還吞并了威爾士、遠征蘇格蘭,為英國的統(tǒng)一打下了基礎(chǔ)。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,因?qū)Ψ▏跷惶岢鲆?,揭開了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的序幕,并屢敗數(shù)倍于己的法國騎士軍團。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,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。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,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。
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,蹂躪了大半個法國,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,可惜暴病死在法國戰(zhàn)場上。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、法兩國的國王,但圣女貞德的出現(xiàn)扭轉(zhuǎn)了法國的戰(zhàn)局,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。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(tǒng)治很快也保不住了,1455年,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后代、約克公爵起兵造反,這場戰(zhàn)爭史稱“紅白玫瑰戰(zhàn)爭”,亨利六世廢而復(fù)立,立而復(fù)廢,最終敗于約克家族之手。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,建立了約克王朝。但玫瑰戰(zhàn)爭仍未結(jié)束,1485年,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,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,建立了都鐸王朝。
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后問題,同羅馬教皇決裂,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,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“國教的領(lǐng)袖”,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,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,并在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軍事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。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,沒有后嗣,都鐸王朝結(jié)束,她的表侄孫(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)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,稱詹姆士一世,英格蘭、蘇格蘭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國王統(tǒng)治,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。
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―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,并最終送上了斷頭臺,由克倫威爾擔(dān)任、護國公。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復(fù)辟了斯圖亞特王朝,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,不顧英國大多數(shù)人已皈依新教的國情,企圖恢復(fù)天主教的主導(dǎo)地位,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,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(即荷蘭執(zhí)政威廉三世)在國內(nèi)新貴族的邀請下,攻入英國,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(tǒng)治,但他們在接受議會的《權(quán)利法案》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,規(guī)定國王未經(jīng)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、征收賦稅等。這一事件史稱“光榮革命”,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?,旣惗赖拿妹冒材堇^位之后,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為同一個王國。安妮無嗣而終,斯圖亞特王朝終結(jié)。
1714年,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、德意志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,開始了漢諾威王朝。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,并開始工業(yè)革命的黃金時期,到了第六任國王――維多利亞女王手里,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萬平方公里,號稱“日不落帝國”,同時在工業(yè)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(chǎn)生,社會生活日新月異,大英帝國達到全盛。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(quán)卻不斷萎縮,到了20世紀,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“橡皮圖章”。
溫莎王朝
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-科堡-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(jié)婚,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后,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。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,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不愿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,將王室改姓為“溫莎”(因為王室行宮“溫莎堡”),朝代名稱也改稱為“溫莎王朝”。溫莎王朝一直延續(xù)至今,當(dāng)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。 英國王室盡管經(jīng)歷了許多王朝,但實際上前后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(guān)系,王室血統(tǒng)一直沒有中斷過。
英格蘭、聯(lián)合王國王室世襲年表
威塞克斯王朝(829―1016年)
1埃格伯特(802-839在位)
2埃塞爾沃夫 (839-858在位)
3埃塞爾巴德(858-860在位)
4埃塞爾伯特 (860-866在位)
5埃塞爾烈德一世 (866-871在位)
6阿爾弗烈德 (871~899在位)。
7愛德華一世(900-924在位)
8埃塞爾斯坦 (924-940在位)
9愛德蒙一世 (940-946在位)
10埃德烈德(946-955在位)
11埃德威格(955-959在位)
12埃德加(959-975在位)
13愛德華二世(975-978在位)
14埃塞爾雷德二世(978-1016在位)
15埃德蒙二世(1016在位)
丹麥王朝(1013-1042年)
1斯汶一世(丹麥王兼)(1013-1014在位)
2克努特(丹麥王兼)(1014-1035在位)
3哈羅德(1035-1040在位)
4哈迪卡努特(丹麥王兼) (1040-1042在位)
威塞克斯王朝(續(xù))
1懺悔者愛德華(1042-1066在位)
2哈羅德二世(1066在位)
諾曼王朝(1066―1135年)
1威廉一世(1028―1087)(英格蘭國王1066-1087在位)
2威廉二世(1060-1100)(英格蘭國王1087-1100 )
3亨利一世(1068-1135)(英格蘭國王1100-1135)
4斯蒂芬(1096-1154)(英格蘭國王1135-1154)
金雀花王朝(安茹王朝)(1154―1399年)
1亨利二世(1133-1189)(英格蘭國王1154-1189在位 )
2理查一世(1157-1199)(英格蘭國王1189-1199)
3約翰(1167-1216)(英格蘭國王1199-1216)
4亨利三世(1207-1272)(英格蘭國王1216-1272)
5愛德華一世(1239-1307)(英格蘭國王1272-1307)
6愛德華二世(1284-1329)(英格蘭國王1307-1327)
7愛德華三世(1312-1377)(英格蘭國王1327-1377)
8理查二世(1367-1400)(英格蘭國王1377-1399)
蘭開斯特王朝(1399―1461年)
1亨利四世(1367-1412)(英格蘭國王1399-1413在位)
2亨利五世(1387-1422)(英格蘭國王1413-1422)
3亨利六世(1421-1471)(英格蘭國王1422-1461,1470―1471)
約克王朝(1461―1485年):
1愛德華四世(1442-1483)(英格蘭國王1461-1483)
2愛德華五世(1470-1483)(英格蘭國王1483)
3理查三世(1452-1485)(英格蘭國王1483-1485)
都鐸王朝(1485―1603年):
1亨利七世(1457-1509)(英格蘭國王1485-1509在位)
2亨利八世(1491C1547)(英格蘭國王1509-1547)
3愛德華六世(1537 - 1553)(英格蘭國王1547-1553)
4簡?格雷(1537-1554)(英格蘭女王1553)
5瑪麗一世(1516―1558)(英格蘭女王1553―1558)
6伊麗莎白一世(1533―1603)(英格蘭女王1558-1603)
斯圖亞特王朝(1603―1714年)
1詹姆斯一世(1566-1625)(蘇格蘭國王1567-1625,英格蘭國王1603-1625在位)
2查理一世(1600-1649)(英格蘭國王1625-1649)
共和政體(1649-1653)
1護國公奧利弗?克倫威爾(1599-1658)(在位1653-1658)
2護國公理查?克倫威爾(1626-1712)(在位1658-1659)
斯圖亞特王朝(續(xù))
1查理二世(1630-1685)(蘇格蘭國王1651-1685,英格蘭國王1660-1685在位)
2詹姆斯二世(1633-1701)(英格蘭國王,蘇格蘭國王1685-1688)
3瑪麗二世(1662-1694)(英格蘭女王,蘇格蘭女王1689-1694) 威廉三世(1650-1702)(英格蘭國王1689-1702)
4安妮(1664-1714)(英格蘭.蘇格蘭女王1702-1707,聯(lián)合王國女王1702-1714)
漢諾威王朝(1714―1901年)
1喬治一世(1660-1727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14-1727在位)
2喬治二世(1683-176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27-1760)
3喬治三世(1738-182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60-1820)
4喬治四世(1762-183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20-1830)
5威廉四世(1765-1837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30-1837)
6維多利亞(1819-1901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37-1901)
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(1901―1917):
愛德華七世(1841-191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01-1910)
溫莎王朝(1917―)
1喬治五世(1865-1936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10-1936在位)
2愛德華八世(1894-1972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36)
3喬治六世(1895-1952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36―1952)
4 伊麗莎白二世(1926―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52―)
英國王室的姓氏
“1917年英國王室采用了Windsor(溫莎)這一新姓氏。何謂“采用一個新姓氏”?意思就是說,英王室廢棄了祖?zhèn)鞯男帐?,改用另一個姓氏。
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,平民百姓的祖?zhèn)餍帐隙际遣荒茈S意改動的,何況是至高無上的王室。王室的姓氏代表著身份和地位甚至歷史不可改變,除非改朝換代,如果真是那樣,就不僅僅是姓氏的改換了,連坐在御座上的那個人都換了。那么英國王室為什么在沒有發(fā)生任何變故的情況下要改變自己家族的姓氏呢?問題就出在 “1917年”這個年份上。
1914年爆發(fā)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英國人卷入其中。仗打到了1917年時,戰(zhàn)爭處于膠著狀態(tài),勝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,佛蘭德戰(zhàn)壕里的傷亡人數(shù)令人震驚,德國成了最可怕的敵人。英國人體味到了戰(zhàn)爭的辛酸苦辣,厭倦戰(zhàn)爭以及強烈的挫敗感是那個時候許多英國人的普遍心態(tài)。為了發(fā)泄對德國人的畏懼和憎恨,人們歇斯底里地詛咒惡魔般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,搗毀德國人的商店,拳打腳踢昔日備受寵愛的德國種小獵狗,人們對任何能夠與可惡的德國人聯(lián)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撻。這還不夠解恨,反德的矛頭直指皇室。這時候,只是將德國王室旗幟從溫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來,已經(jīng)遠遠不能平息民眾的憤怒。于是有人建議,修改英王喬治五世身上的某些東西,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――柯堡。人們認為這個姓氏和德國人有關(guān)系,懷疑英國君主同情德國人。英王室的家族姓氏和德國人有什么關(guān)系?這事說來話長。
一個朝代是由幾代人延續(xù)下來的。為什么1917年德國的尊嚴在英國受到了侮辱,這就需要知道德國人是怎么進入英國王室的。事情要追溯到18世紀初的英女王安妮。
安妮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。她的父親詹姆斯二世是羅馬天主教教徒,而她是個虔誠的新教徒。安妮在位的12年,英國在文學(xué)和藝術(shù)裝潢方面達到了繁榮時期,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堅實而閃光的印記。但她個人生活卻是灰色的,她的孩子不是流產(chǎn)就是夭折,沒有一個能夠存活下來。出于后繼乏人的考慮和對家庭的忠誠,安妮女王最初傾向于遵從家族的意見,選擇她的同父異母兄弟作為王位的繼承人。然而,英國立法機關(guān)的成員們早在1702年安妮登基以前就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。對于當(dāng)時的大多數(shù)英國人來說,他們希望王位繼承人依然是一位新教徒,而不是斯圖亞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。顯然詹姆斯二世的宗教偏見所造成的傷害,依然使人們耿耿于懷。很清楚,下一個君王的人選要么是安妮女王的同父異母兄弟,要么是詹姆斯一世的后裔子孫――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家族,他們是一個小公國的統(tǒng)治者,同時也是新教徒。這是令人較能接受的一家親戚。宗教做出了決定:英國需要一位信奉新教的國君。于是立法機關(guān)的成員們將選票投給了安妮女王的這家德國親戚。根據(jù)1701年的繼承法,古老的斯圖亞特家族被很小心地排除在外。
安妮死于1714年,于是下一個君主來自德國的漢諾威家族,這就是英王喬治一世,漢諾威家族的第一個國王。宗教將英國推進了喬治王朝時代。
喬治一世的即位為英國王室注入了德國血統(tǒng)。這位新君主只能說一點兒英語,只把一部分時間放在他的王國上。盡管這是一個愚鈍的、不討人喜歡的外國人,盡管詹姆斯二世的兒子和孫子一直都在覬覦王位,但是法律將王冠牢牢地戴在了喬治一世的頭上,直至1727年。
喬治一世之后登基的是他的兒子喬治二世。喬治二世雖然政治上無能,但卻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華。他是英國歷史上最后一位親自帶兵征戰(zhàn)沙場的君王。
喬治時代在位最長的是喬治三世。喬治三世是喬治二世的孫子,出生于英國,1760年即位,直到1820年去世,終年81歲。多次的精神錯亂為他的晚年籠罩上一層烏云。這個病傳給了他的兒子,也就是后來的喬治四世。在喬治四世攝政和執(zhí)政時期,英國在時裝、家具和建筑方面成就顯著。
下一個登上王位的是喬治三世的另一個兒子威廉四世,他在位僅七年。威廉四世寬厚、善良,然而又令人遺憾地常常犯錯誤。和其他君王比起來,這是一個比較容易被人遺忘的君主,人們之所以還能記住他,只因為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伯父。維多利亞是喬治三世第四個兒子的女兒,她將是威廉四世的繼承人。威廉四世從心里討厭維多利亞那個盛氣凌人的母親。作為國王,他的野心之一就是盡量活著,直到維多利亞度過18歲生日。到那時,維多利亞就可以不需要母親的攝政而獨自執(zhí)政。威廉四世實現(xiàn)了自己的愿望。
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家族的最后一位君王。她的登基意味著漢諾威王朝結(jié)束了,由她而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。維多利亞女王的出現(xiàn)并沒有切斷英國王室與德國的聯(lián)系。事實上恰恰相反,她的母親、家庭老師以及作為監(jiān)護人的舅父萊奧波德都是德國人,都來自德國的柯堡家族,而女王自己也認為她是那個家族的成員之一。更重要的是,1840年也就是在即位的前三年,維多利亞和表兄、來自德國柯堡家族的王子阿爾伯特結(jié)了婚。
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,英國在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。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強大和繁榮的象征?!斑@個女人就是大不列顛帝國”。 19世紀盛行大家庭,女王也不例外,也是一位多產(chǎn)的母親,共育有五男四女。到晚年時,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,共有37個孫子、近80個重孫。兒孫們的婚姻不能自主,而是專門有人為他們與外國王室牽線搭橋。于是女王的子子孫孫就成了德國、挪威、瑞典、西班牙、希臘、羅馬尼亞、南斯拉夫等國的國王或王后。一張驚人的皇家親屬國際網(wǎng)就這樣被織成,這張網(wǎng)上的一絲一縷都和女王相連。維多利亞女王不僅是柯堡家的祖母,也是歐洲的祖母。
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,后來成為德國皇后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,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統(tǒng)轄德軍與英國開戰(zhàn)。
要不是因為有這么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,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、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國人非議,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?zhèn)餍帐?。所幸的是,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。最初,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,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其間有著復(fù)雜的聯(lián)姻關(guān)系,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么“英國式”。于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(yīng)民意,結(jié)果在戰(zhàn)爭進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,發(fā)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:英國王室將以“溫莎”作為家庭的新姓氏,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“德國式”的頭銜。
在英王喬治五世君臨王位的第八年,一個新命名的溫莎王朝就這樣誕生了,王家的傳統(tǒng)和風(fēng)格就這么變得“本國化”了。事后人們感到奇怪,像“溫莎”這樣一個具有民族性和本國化、且令大家都高興的名字,以前怎么就沒被用過呢?
英國皇室起源及國王列表
英格蘭曾經(jīng)歷過羅馬帝國的統(tǒng)治,在羅馬人撤走后,進入了小王國、小部落聯(lián)盟混戰(zhàn)的時期,到6世紀,入侵的盎格魯―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(部落聯(lián)盟)。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,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,成為英格蘭的共主。但與此同時,英國也進入了“恐怖的維京人時代”,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。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因為成功地抗擊丹麥人入侵,以及營建倫敦、組織編撰《阿爾弗烈德法典》、《盎格魯―撒克遜編年史》等功績而被后人尊為“大帝”(the great)。威塞克斯王朝傳了15代國王,到埃德蒙二世時,終于無力抵擋丹麥人,被迫與丹麥王克努特分治英格蘭。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,克努特兼并了整個英格蘭,開始了丹麥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但在1042年,威塞克斯王室后裔“懺悔者”愛德華以母系血統(tǒng)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。
1066年,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。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,他就是“征服者”威廉一世,建立了諾曼王朝。威廉一世將大批諾曼貴族分封到英格蘭,通過全國普查編制《土地賦稅調(diào)查書》,加強了英格蘭的王權(quán)。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因為沒有子嗣,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奪得王位,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?shù)贍栠_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,打敗了斯蒂芬,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。1154年,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(tǒng)治?
金雀花王朝(安茹王朝)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。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(xué)造詣,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。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后,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,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,獲得了“獅心王”的稱號。理查一世之弟“無地王”約翰繼立,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(lǐng)地,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“自由大憲章”是世界憲政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碑?!盁o地王”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,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《牛津條例》和《威斯敏斯特條例》,開設(shè)了立法機構(gòu)議會。亨利三世之子“長腿”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,議會制發(fā)育成熟,并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,還吞并了威爾士、遠征蘇格蘭,為英國的統(tǒng)一打下了基礎(chǔ)。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,因?qū)Ψ▏跷惶岢鲆?,揭開了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的序幕,并屢敗數(shù)倍于己的法國騎士軍團。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,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。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,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。
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,蹂躪了大半個法國,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,可惜暴病死在法國戰(zhàn)場上。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、法兩國的國王,但圣女貞德的出現(xiàn)扭轉(zhuǎn)了法國的戰(zhàn)局,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。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(tǒng)治很快也保不住了,1455年,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后代、約克公爵起兵造反,這場戰(zhàn)爭史稱“紅白玫瑰戰(zhàn)爭”,亨利六世廢而復(fù)立,立而復(fù)廢,最終敗于約克家族之手。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,建立了約克王朝。但玫瑰戰(zhàn)爭仍未結(jié)束,1485年,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,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,建立了都鐸王朝。
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后問題,同羅馬教皇決裂,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,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“國教的領(lǐng)袖”,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,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,并在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軍事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。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,沒有后嗣,都鐸王朝結(jié)束,她的表侄孫(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)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,稱詹姆士一世,英格蘭、蘇格蘭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國王統(tǒng)治,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。
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―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,并最終送上了斷頭臺,由克倫威爾擔(dān)任護國公。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復(fù)辟了斯圖亞特王朝,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,不顧英國大多數(shù)人已皈依新教的國情,企圖恢復(fù)天主教的主導(dǎo)地位,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,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(即荷蘭執(zhí)政威廉三世)在國內(nèi)新貴族的邀請下,攻入英國,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(tǒng)治,但他們在接受議會的《權(quán)利法案》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,規(guī)定國王未經(jīng)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、征收賦稅等。這一事件史稱“光榮革命”,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?,旣惗赖拿妹冒材堇^位之后,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為同一個王國。安妮無嗣而終,斯圖亞特王朝終結(jié)。
1714年,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、德意志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,開始了漢諾威王朝。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,并開始工業(yè)革命的黃金時期,到了第六任國王――維多利亞女王手里,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平方公里,號稱“日不落帝國”,同時在工業(yè)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(chǎn)生,社會生活日新月異,大英帝國達到全盛。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(quán)卻不斷萎縮,到了20世紀,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“橡皮圖章”。
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-科堡-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(jié)婚,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后,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。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,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不愿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,將王室改姓為“溫莎”(因為王室行宮“溫莎堡”),朝代名稱也改稱為“溫莎王朝”。溫莎王朝一直延續(xù)至今,當(dāng)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。
英國王室盡管經(jīng)歷了許多王朝,但實際上前后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(guān)系,王室血統(tǒng)一直沒有中斷過。
英格蘭、聯(lián)合王國王室世襲年表:
威塞克斯王朝(829―1016年):
1埃格伯特(802-839在位)
2埃塞爾沃夫 (839-858在位)
3埃塞爾巴德 (858-860在位)
4埃塞爾伯特 (860-866在位)
5埃塞爾烈德一世 (866-871在位)
6阿爾弗烈德 (871~899在位)。
7愛德華一世(900-924在位)
8埃塞爾斯坦 (924-940在位)
9愛德蒙一世 (940-946在位)
10埃德烈德(946-955在位)
11埃德威格(955-959在位)
12埃德加(959-975在位)
13愛德華二世(975-978在位)
14埃塞爾雷德二世(978-1016在位)
15埃德蒙二世(1016在位)
丹麥王朝(1013-1042年):
1斯汶一世(丹麥王兼)(1013-1014在位)
2克努特(丹麥王兼)(1014-1035在位)
3哈羅德 (1035-1040在位)
4哈迪卡努特(丹麥王兼) (1040-1042在位)
威塞克斯王朝(續(xù)):
1懺悔者愛德華(1042-1066在位)
2哈羅德二世(1066在位)
諾曼王朝(1066―1135年):
1威廉一世(1028―1087)(英格蘭國王1066-1087在位)
2威廉二世(1060-1100)(英格蘭國王1087-1100 )
3亨利一世(1068-1135)(英格蘭國王1100-1135)
4斯蒂芬(1096-1154)(英格蘭國王1135-1154)
金雀花王朝(安茹王朝)(1154―1399年):
1亨利二世(1133-1189)(英格蘭國王1154-1189在位 )
2理查一世(1157-1199)(英格蘭國王1189-1199)
3約翰(1167-1216)(英格蘭國王1199-1216)
4亨利三世(1207-1272)(英格蘭國王1216-1272)
5愛德華一世(1239-1307)(英格蘭國王1272-1307)
6愛德華二世(1284-1329)(英格蘭國王1307-1327)
7愛德華三世(1312-1377)(英格蘭國王1327-1377)(
8理查二世(1367-1400)(英格蘭國王1377-1399)
蘭開斯特王朝(1399―1461年):
1亨利四世(1367-1412)(英格蘭國王1399-1413在位)
2亨利五世(1387-1422)(英格蘭國王1413-1422)
3亨利六世(1421-1471)(英格蘭國王1422-1461,1470―1471)
約克王朝(1461―1485年):
1愛德華四世(1442-1483)(英格蘭國王1461-1483)
2愛德華五世(1470-1483)(英格蘭國王1483)
3理查三世(1452-1485)(英格蘭國王1483-1485)
都鐸王朝(1485―1603年):
1亨利七世(1457-1509)(英格蘭國王1485-1509在位)
2亨利八世(1491C1547)(英格蘭國王1509-1547)
4簡?格雷(1537-1554)(英格蘭女王1553)
5瑪麗一世(1516―1558)(英格蘭女王1553―1558)
6伊麗莎白一世(1533―1603)(英格蘭女王1558-1603)
斯圖亞特王朝(1603―1714年):
1詹姆斯一世(1566-1625)(蘇格蘭國王1567-1625,英格蘭國王1603-1625在位)
2查理一世(1600-1649)(英格蘭國王1625-1649)
1649-1653 共和政體
1護國公奧利弗?克倫威爾(1599-1658)(在位1653-1658)
2護國公理查?克倫威爾(1626-1712)(在位1658-1659)
斯圖亞特王朝(續(xù))
1查理二世(1630-1685)(蘇格蘭國王1651-1685,英格蘭國王1660-1685在位)
2詹姆斯二世(1633-1701)(英格蘭國王,蘇格蘭國王1685-1688)
3瑪麗二世(1662-1694)(英格蘭女王,蘇格蘭女王1689-1694)
威廉三世(1650-1702)(英格蘭國王1689-1702)
4安妮(1664-1714)(英格蘭.蘇格蘭女王1702-1707,聯(lián)合王國女王1702-1714)
漢諾威王朝(1714―1901年):
1喬治一世(1660-1727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14-1727在位)
2喬治二世(1683-176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27-1760)
3喬治三世(1738-182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60-1820)
4喬治四世(1762-183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20-1830)
5威廉四世(1765-1837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30-1837)
6維多利亞(1819-1901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37-1901)
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(1901―1917):
愛德華七世(1841-191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01-1910)
溫莎王朝(1917―):
1喬治五世(1865-1936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10-1936在位)
2愛德華八世(1894-1972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36)
3喬治六世(1895-1952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36―1952)
4 伊麗莎白二世(1926―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52―)
英國王室珠寶
大約在1600年前,地球上崛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族,這就是英國王室。英國王室是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王族,而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(tǒng),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(xiàn)存的、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。在加冕儀式上,國王或者女王頭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權(quán)仗都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。
“非洲之星”和“庫里南2號”
為了使王冠和權(quán)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權(quán)力象征,歷代王室想盡辦法收集鉆石和珠寶,認為稀世的鉆石最能體現(xiàn)王室尊貴。長達幾個世紀收集鉆石的歷程逐漸形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家族珍寶。早期那些偉大英王和王后佩帶過的王冠已經(jīng)找不到了。國王及其親屬為了發(fā)動戰(zhàn)爭、重建毀于大火的王宮和舉辦王室婚禮,不得不賣掉了許多珍寶。在中世紀,國王通常在作戰(zhàn)時帶上御寶,因為他們不信任留在宮中的皇親國戚。1648年英國爆發(fā)的反王權(quán)運動對英國王室沖擊極大,很多珍貴王冠和權(quán)仗流失了。1660年英王室復(fù)辟以后,開始大規(guī)模的重新制作王冠和權(quán)仗的工程,從那時到現(xiàn)在,很多稀世珍品都被保存了下來。隨著王室的發(fā)展,從18世紀開始,英王室有了專用的珠寶工匠,他們用非凡的技藝制作出最精美的首飾。
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,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。其中殖民地印度和南非都以出產(chǎn)鉆石以及珍稀寶石聞名,這兩地向英王室供應(yīng)了無數(shù)一流鉆石。而一些弱小的國家也愿意把本國最珍貴的珠寶獻給英國,大多懷著破財免災(zāi)的想法。
王室成員都根深蒂固地習(xí)慣于把珠寶換來換去。本以為鑲嵌在愛德華國王十一世入棺時所戴戒指上的一枚藍寶石,如今卻閃耀在“帝國之冠”上,這頂王冠上還鑲有兩串珍珠,據(jù)報道,那正是蘇格蘭女王瑪麗1587年被斬首時戴的項鏈。19世紀的君主維多利亞女王尤其熱衷于收藏珠寶,從帝國各地搜羅來的奇珍異寶令她陶醉不已。她的珍品中包括一枚拇指大小的印度鉆石,名叫“光明之山”,是現(xiàn)今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古老的鉆石,于1304年發(fā)現(xiàn)于印度,原重191克拉,后來維多利亞女王嫌它光澤度不好要再加工,它被磨得只剩108.93克拉。正是這枚被鑲嵌在女王王冠上的鉆石激發(fā)了威爾基?科林斯的靈感,寫出《月亮寶石》這部經(jīng)典作品。
然而,在有史以來最大的鉆石“非洲之星”面前,“光明之山”也相形見絀。1905年南非發(fā)現(xiàn)了重達3106克拉的鉆石原礦,新開通的跨大西洋電纜將消息迅速傳遍全球,當(dāng)時寶石界行家就估計原礦的價值高達75億美元。由于南非當(dāng)時是英國的殖民地,大家一致認為應(yīng)把它運往倫敦,獻給愛德華七世國王。這件舉世無雙的珍品引起世界各地珠寶大盜想入非非,有關(guān)人員花了幾個月時間考慮如何保障運輸安全。最后,倫敦警察廳決定,最佳原則是“越簡單越安全”。大如茄子的鉆石被裝進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包裹郵寄出去,一個月后出現(xiàn)在白金漢宮的皇家郵袋里。1908年2月10日,這顆巨鉆被劈成幾大塊后加工。加工出來的成品鉆總量為1063.65克拉,全部歸英王室所有。最大的一顆鉆石取名為“庫里南1號”,也被稱做“非洲之星”,重530.02克拉。第二大的被命名為“庫里南2號”,重317.4克拉。現(xiàn)在雞蛋大小的“非洲之星”被鑲嵌在英王的權(quán)仗頂端,權(quán)仗上還有2444顆鉆石。鴿子蛋大小的“庫里南2號”被鑲嵌在英王室最重要的王冠“帝國王冠”上。
人類開采利用鉆石的歷史已近幾千年,但大于20克拉的鉆石就極為罕見,而大于100克拉的鉆石更被視為國寶。但是這樣國寶級的鉆石在英王室的收藏中就有好幾顆。
現(xiàn)在王室已不再盲目追求將最大的鉆石全部集中在王冠上。要知道威廉四世國王1830年加冕時就鬧出笑話而未能盡興。這位喜愛奢華的君主堅持把所有鉆石和寶石鑲嵌到王冠上。結(jié)果王冠太沉,國王的脖子一陣劇痛,不得不中斷加冕典禮,隨后拔掉一顆臼齒。
英王室擁有22599件寶石和寶器,但實際價值難以統(tǒng)計。
英王室珠寶因其代表著最古老王室的尊貴和傳統(tǒng)排在世界十大寶藏的第二位
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,英國皇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征發(fā)揮作用,并不具備實質(zhì)性權(quán)力。國王是名義上的統(tǒng)治者,由世襲產(chǎn)生。首相是英國政府的最高領(lǐng)導(dǎo)人,通過民選產(chǎn)生,掌握最高行政權(quán)力。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,但最終決定權(quán)由議會和首相做出。英國君主與其近親的關(guān)系由其名號可知。王室成員雖然沒有嚴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義,并且不同的名單會有不同的成員,不過擁有國王/女王陛下(HM)或者王子/公主殿下頭銜(HRH)的一般都被視為王室成員。
英國王室的姓氏
“1917年英國王室采用了Windsor(溫莎)這一新姓氏。何謂“采用一個新姓氏”?意思就是說,英王室廢棄了祖?zhèn)鞯男帐希挠昧硪粋€姓氏。
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,平民百姓的祖?zhèn)餍帐隙际遣荒茈S意改動的,何況是至高無上的王室。王室的姓氏代表著身份和地位甚至歷史不可改變,除非改朝換代,如果真是那樣,就不僅僅是姓氏的改換了,連坐在御座上的那個人都換了。那么英國王室為什么在沒有發(fā)生任何變故的情況下要改變自己家族的姓氏呢?問題就出在 “1917年”這個年份上。
1914年爆發(fā)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英國人卷入其中。仗打到了1917年時,戰(zhàn)爭處于膠著狀態(tài),勝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,佛蘭德戰(zhàn)壕里的傷亡人數(shù)令人震驚,德國成了最可怕的敵人。英國人體味到了戰(zhàn)爭的辛酸苦辣,厭倦戰(zhàn)爭以及強烈的挫敗感是那個時候許多英國人的普遍心態(tài)。為了發(fā)泄對德國人的畏懼和憎恨,人們歇斯底里地詛咒惡魔般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,搗毀德國人的商店,拳打腳踢昔日備受寵愛的德國種小獵狗,人們對任何能夠與可惡的德國人聯(lián)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撻。這還不夠解恨,反德的矛頭直指皇室。這時候,只是將德國王室旗幟從溫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來,已經(jīng)遠遠不能平息民眾的憤怒。于是有人建議,修改英王喬治五世身上的某些東西,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――柯堡。人們認為這個姓氏和德國人有關(guān)系,懷疑英國君主同情德國人。英王室的家族姓氏和德國人有什么關(guān)系?這事說來話長。
一個朝代是由幾代人延續(xù)下來的。為什么1917年德國的尊嚴在英國受到了侮辱,這就需要知道德國人是怎么進入英國王室的。事情要追溯到18世紀初的英女王安妮。
安妮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。她的父親詹姆斯二世是羅馬天主教教徒,而她是個虔誠的新教徒。安妮在位的12年,英國在文學(xué)和藝術(shù)裝潢方面達到了繁榮時期,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堅實而閃光的印記。但她個人生活卻是灰色的,她的孩子不是流產(chǎn)就是夭折,沒有一個能夠存活下來。出于后繼乏人的考慮和對家庭的忠誠,安妮女王最初傾向于遵從家族的意見,選擇她的同父異母兄弟作為王位的繼承人。然而,英國立法機關(guān)的成員們早在1702年安妮登基以前就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。對于當(dāng)時的大多數(shù)英國人來說,他們希望王位繼承人依然是一位新教徒,而不是斯圖亞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。顯然詹姆斯二世的宗教偏見所造成的傷害,依然使人們耿耿于懷。很清楚,下一個君王的人選要么是安妮女王的同父異母兄弟,要么是詹姆斯一世的后裔子孫――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家族,他們是一個小公國的統(tǒng)治者,同時也是新教徒。這是令人較能接受的一家親戚。宗教做出了決定:英國需要一位信奉新教的國君。于是立法機關(guān)的成員們將選票投給了安妮女王的這家德國親戚。根據(jù)1701年的繼承法,古老的斯圖亞特家族被很小心地排除在外。
下一個登上王位的是喬治三世的另一個兒子威廉四世,他在位僅七年。威廉四世寬厚、善良,然而又令人遺憾地常常犯錯誤。和其他君王比起來,這是一個比較容易被人遺忘的君主,人們之所以還能記住他,只因為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伯父。維多利亞是喬治三世第四個兒子的女兒,她將是威廉四世的繼承人。威廉四世從心里討厭維多利亞那個盛氣凌人的母親。作為國王,他的野心之一就是盡量活著,直到維多利亞度過18歲生日。到那時,維多利亞就可以不需要母親的攝政而獨自執(zhí)政。威廉四世實現(xiàn)了自己的愿望。
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家族的最后一位君王。她的登基意味著漢諾威王朝結(jié)束了,由她而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。維多利亞女王的出現(xiàn)并沒有切斷英國王室與德國的聯(lián)系。事實上恰恰相反,她的母親、家庭老師以及作為監(jiān)護人的舅父萊奧波德都是德國人,都來自德國的柯堡家族,而女王自己也認為她是那個家族的成員之一。更重要的是,1840年也就是在即位的前三年,維多利亞和表兄、來自德國柯堡家族的王子阿爾伯特結(jié)了婚。
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,英國在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。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強大和繁榮的象征?!斑@個女人就是大不列顛帝國”。 19世紀盛行大家庭,女王也不例外,也是一位多產(chǎn)的母親,共育有五男四女。到晚年時,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,共有37個孫子、近80個重孫。兒孫們的婚姻不能自主,而是專門有人為他們與外國王室牽線搭橋。于是女王的子子孫孫就成了德國、挪威、瑞典、西班牙、希臘、羅馬尼亞、南斯拉夫等國的國王或王后。一張驚人的皇家親屬國際網(wǎng)就這樣被織成,這張網(wǎng)上的一絲一縷都和女王相連。維多利亞女王不僅是柯堡家的祖母,也是歐洲的祖母。
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,后來成為德國皇后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,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統(tǒng)轄德軍與英國開戰(zhàn)。
要不是因為有這么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,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、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國人非議,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?zhèn)餍帐稀K业氖?,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。最初,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,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其間有著復(fù)雜的聯(lián)姻關(guān)系,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么“英國式”。于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(yīng)民意,結(jié)果在戰(zhàn)爭進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,發(fā)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:英國王室將以“溫莎”作為家庭的新姓氏,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“德國式”的頭銜。
在英王喬治五世君臨王位的第八年,一個新命名的溫莎王朝就這樣誕生了,王家的傳統(tǒng)和風(fēng)格就這么變得“本國化”了。事后人們感到奇怪,像“溫莎”這樣一個具有民族性和本國化、且令大家都高興的名字,以前怎么就沒被用過呢?
英國皇室起源及國王列表
英格蘭曾經(jīng)歷過羅馬帝國的統(tǒng)治,在羅馬人撤走后,進入了小王國、小部落聯(lián)盟混戰(zhàn)的時期,到6世紀,入侵的盎格魯―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(部落聯(lián)盟)。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,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,成為英格蘭的共主。但與此同時,英國也進入了“恐怖的維京人時代”,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。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因為成功地抗擊丹麥人入侵,以及營建倫敦、組織編撰《阿爾弗烈德法典》、《盎格魯―撒克遜編年史》等功績而被后人尊為“大帝”(the great)。威塞克斯王朝傳了15代國王,到埃德蒙二世時,終于無力抵擋丹麥人,被迫與丹麥王克努特分治英格蘭。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,克努特兼并了整個英格蘭,開始了丹麥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但在1042年,威塞克斯王室后裔“懺悔者”愛德華以母系血統(tǒng)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。
1066年,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。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,他就是“征服者”威廉一世,建立了諾曼王朝。威廉一世將大批諾曼貴族分封到英格蘭,通過全國普查編制《土地賦稅調(diào)查書》,加強了英格蘭的王權(quán)。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因為沒有子嗣,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奪得王位,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?shù)贍栠_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,打敗了斯蒂芬,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。1154年,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(tǒng)治?
金雀花王朝(安茹王朝)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。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(xué)造詣,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。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后,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,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,獲得了“獅心王”的稱號。理查一世之弟“無地王”約翰繼立,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(lǐng)地,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“自由大憲章”是世界憲政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碑?!盁o地王”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,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《牛津條例》和《威斯敏斯特條例》,開設(shè)了立法機構(gòu)議會。亨利三世之子“長腿”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,議會制發(fā)育成熟,并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,還吞并了威爾士、遠征蘇格蘭,為英國的統(tǒng)一打下了基礎(chǔ)。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,因?qū)Ψ▏跷惶岢鲆?,揭開了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的序幕,并屢敗數(shù)倍于己的法國騎士軍團。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,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。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,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。
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,蹂躪了大半個法國,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,可惜暴病死在法國戰(zhàn)場上。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、法兩國的國王,但圣女貞德的出現(xiàn)扭轉(zhuǎn)了法國的戰(zhàn)局,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。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(tǒng)治很快也保不住了,1455年,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后代、約克公爵起兵造反,這場戰(zhàn)爭史稱“紅白玫瑰戰(zhàn)爭”,亨利六世廢而復(fù)立,立而復(fù)廢,最終敗于約克家族之手。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,建立了約克王朝。但玫瑰戰(zhàn)爭仍未結(jié)束,1485年,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,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,建立了都鐸王朝。
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后問題,同羅馬教皇決裂,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,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“國教的領(lǐng)袖”,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,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,并在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軍事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。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,沒有后嗣,都鐸王朝結(jié)束,她的表侄孫(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)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,稱詹姆士一世,英格蘭、蘇格蘭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國王統(tǒng)治,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。
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―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,并最終送上了斷頭臺,由克倫威爾擔(dān)任護國公。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復(fù)辟了斯圖亞特王朝,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,不顧英國大多數(shù)人已皈依新教的國情,企圖恢復(fù)天主教的主導(dǎo)地位,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,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(即荷蘭執(zhí)政威廉三世)在國內(nèi)新貴族的邀請下,攻入英國,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(tǒng)治,但他們在接受議會的《權(quán)利法案》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,規(guī)定國王未經(jīng)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、征收賦稅等。這一事件史稱“光榮革命”,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。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繼位之后,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為同一個王國。安妮無嗣而終,斯圖亞特王朝終結(jié)。
1714年,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、德意志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,開始了漢諾威王朝。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,并開始工業(yè)革命的黃金時期,到了第六任國王――維多利亞女王手里,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平方公里,號稱“日不落帝國”,同時在工業(yè)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(chǎn)生,社會生活日新月異,大英帝國達到全盛。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(quán)卻不斷萎縮,到了20世紀,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“橡皮圖章”。
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-科堡-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(jié)婚,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后,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。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,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不愿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,將王室改姓為“溫莎”(因為王室行宮“溫莎堡”),朝代名稱也改稱為“溫莎王朝”。溫莎王朝一直延續(xù)至今,當(dāng)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。
英國王室盡管經(jīng)歷了許多王朝,但實際上前后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(guān)系,王室血統(tǒng)一直沒有中斷過。
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,后來成為德國皇后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,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統(tǒng)轄德軍與英國開戰(zhàn)。
要不是因為有這么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,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、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國人非議,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?zhèn)餍帐?。所幸的是,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。最初,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,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其間有著復(fù)雜的聯(lián)姻關(guān)系,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么“英國式”。于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(yīng)民意,結(jié)果在戰(zhàn)爭進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,發(fā)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:英國王室將以“溫莎”作為家庭的新姓氏,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“德國式”的頭銜。
在英王喬治五世君臨王位的第八年,一個新命名的溫莎王朝就這樣誕生了,王家的傳統(tǒng)和風(fēng)格就這么變得“本國化”了。事后人們感到奇怪,像“溫莎”這樣一個具有民族性和本國化、且令大家都高興的名字,以前怎么就沒被用過呢?
英國皇室起源及國王列表
英格蘭曾經(jīng)歷過羅馬帝國的統(tǒng)治,在羅馬人撤走后,進入了小王國、小部落聯(lián)盟混戰(zhàn)的時期,到6世紀,入侵的盎格魯―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(部落聯(lián)盟)。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,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,成為英格蘭的共主。但與此同時,英國也進入了“恐怖的維京人時代”,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。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因為成功地抗擊丹麥人入侵,以及營建倫敦、組織編撰《阿爾弗烈德法典》、《盎格魯―撒克遜編年史》等功績而被后人尊為“大帝”(the great)。威塞克斯王朝傳了15代國王,到埃德蒙二世時,終于無力抵擋丹麥人,被迫與丹麥王克努特分治英格蘭。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,克努特兼并了整個英格蘭,開始了丹麥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但在1042年,威塞克斯王室后裔“懺悔者”愛德華以母系血統(tǒng)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。
1066年,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。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,他就是“征服者”威廉一世,建立了諾曼王朝。威廉一世將大批諾曼貴族分封到英格蘭,通過全國普查編制《土地賦稅調(diào)查書》,加強了英格蘭的王權(quán)。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因為沒有子嗣,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奪得王位,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?shù)贍栠_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,打敗了斯蒂芬,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。1154年,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(tǒng)治?
金雀花王朝(安茹王朝)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。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(xué)造詣,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。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后,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,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,獲得了“獅心王”的稱號。理查一世之弟“無地王”約翰繼立,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(lǐng)地,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“自由大憲章”是世界憲政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碑。“無地王”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,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《牛津條例》和《威斯敏斯特條例》,開設(shè)了立法機構(gòu)議會。亨利三世之子“長腿”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,議會制發(fā)育成熟,并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,還吞并了威爾士、遠征蘇格蘭,為英國的統(tǒng)一打下了基礎(chǔ)。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,因?qū)Ψ▏跷惶岢鲆螅议_了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的序幕,并屢敗數(shù)倍于己的法國騎士軍團。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,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。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,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。
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,蹂躪了大半個法國,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,可惜暴病死在法國戰(zhàn)場上。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、法兩國的國王,但圣女貞德的出現(xiàn)扭轉(zhuǎn)了法國的戰(zhàn)局,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。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(tǒng)治很快也保不住了,1455年,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后代、約克公爵起兵造反,這場戰(zhàn)爭史稱“紅白玫瑰戰(zhàn)爭”,亨利六世廢而復(fù)立,立而復(fù)廢,最終敗于約克家族之手。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,建立了約克王朝。但玫瑰戰(zhàn)爭仍未結(jié)束,1485年,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,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,建立了都鐸王朝。
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后問題,同羅馬教皇決裂,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,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“國教的領(lǐng)袖”,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,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,并在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軍事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。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,沒有后嗣,都鐸王朝結(jié)束,她的表侄孫(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)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,稱詹姆士一世,英格蘭、蘇格蘭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國王統(tǒng)治,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。
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―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,并最終送上了斷頭臺,由克倫威爾擔(dān)任護國公。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復(fù)辟了斯圖亞特王朝,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,不顧英國大多數(shù)人已皈依新教的國情,企圖恢復(fù)天主教的主導(dǎo)地位,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,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(即荷蘭執(zhí)政威廉三世)在國內(nèi)新貴族的邀請下,攻入英國,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(tǒng)治,但他們在接受議會的《權(quán)利法案》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,規(guī)定國王未經(jīng)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、征收賦稅等。這一事件史稱“光榮革命”,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?,旣惗赖拿妹冒材堇^位之后,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為同一個王國。安妮無嗣而終,斯圖亞特王朝終結(jié)。
1714年,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、德意志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,開始了漢諾威王朝。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,并開始工業(yè)革命的黃金時期,到了第六任國王――維多利亞女王手里,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平方公里,號稱“日不落帝國”,同時在工業(yè)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(chǎn)生,社會生活日新月異,大英帝國達到全盛。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(quán)卻不斷萎縮,到了20世紀,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“橡皮圖章”。
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-科堡-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(jié)婚,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后,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。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,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不愿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,將王室改姓為“溫莎”(因為王室行宮“溫莎堡”),朝代名稱也改稱為“溫莎王朝”。溫莎王朝一直延續(xù)至今,當(dāng)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。
英國王室盡管經(jīng)歷了許多王朝,但實際上前后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(guān)系,王室血統(tǒng)一直沒有中斷過。
英國王室珠寶
大約在1600年前,地球上崛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族,這就是英國王室。英國王室是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王族,而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(tǒng),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(xiàn)存的、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。在加冕儀式上,國王或者女王頭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權(quán)仗都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。
“非洲之星”和“庫里南2號”
為了使王冠和權(quán)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權(quán)力象征,歷代王室想盡辦法收集鉆石和珠寶,認為稀世的鉆石最能體現(xiàn)王室尊貴。長達幾個世紀收集鉆石的歷程逐漸形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家族珍寶。早期那些偉大英王和王后佩帶過的王冠已經(jīng)找不到了。國王及其親屬為了發(fā)動戰(zhàn)爭、重建毀于大火的王宮和舉辦王室婚禮,不得不賣掉了許多珍寶。在中世紀,國王通常在作戰(zhàn)時帶上御寶,因為他們不信任留在宮中的皇親國戚。1648年英國爆發(fā)的反王權(quán)運動對英國王室沖擊極大,很多珍貴王冠和權(quán)仗流失了。1660年英王室復(fù)辟以后,開始大規(guī)模的重新制作王冠和權(quán)仗的工程,從那時到現(xiàn)在,很多稀世珍品都被保存了下來。隨著王室的發(fā)展,從18世紀開始,英王室有了專用的珠寶工匠,他們用非凡的技藝制作出最精美的首飾。
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,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。其中殖民地印度和南非都以出產(chǎn)鉆石以及珍稀寶石聞名,這兩地向英王室供應(yīng)了無數(shù)一流鉆石。而一些弱小的國家也愿意把本國最珍貴的珠寶獻給英國,大多懷著破財免災(zāi)的想法。
王室成員都根深蒂固地習(xí)慣于把珠寶換來換去。本以為鑲嵌在愛德華國王十一世入棺時所戴戒指上的一枚藍寶石,如今卻閃耀在“帝國之冠”上,這頂王冠上還鑲有兩串珍珠,據(jù)報道,那正是蘇格蘭女王瑪麗1587年被斬首時戴的項鏈。19世紀的君主維多利亞女王尤其熱衷于收藏珠寶,從帝國各地搜羅來的奇珍異寶令她陶醉不已。她的珍品中包括一枚拇指大小的印度鉆石,名叫“光明之山”,是現(xiàn)今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古老的鉆石,于1304年發(fā)現(xiàn)于印度,原重191克拉,后來維多利亞女王嫌它光澤度不好要再加工,它被磨得只剩108.93克拉。正是這枚被鑲嵌在女王王冠上的鉆石激發(fā)了威爾基?科林斯的靈感,寫出《月亮寶石》這部經(jīng)典作品。
然而,在有史以來最大的鉆石“非洲之星”面前,“光明之山”也相形見絀。1905年南非發(fā)現(xiàn)了重達3106克拉的鉆石原礦,新開通的跨大西洋電纜將消息迅速傳遍全球,當(dāng)時寶石界行家就估計原礦的價值高達75億美元。由于南非當(dāng)時是英國的殖民地,大家一致認為應(yīng)把它運往倫敦,獻給愛德華七世國王。這件舉世無雙的珍品引起世界各地珠寶大盜想入非非,有關(guān)人員花了幾個月時間考慮如何保障運輸安全。最后,倫敦警察廳決定,最佳原則是“越簡單越安全”。大如茄子的鉆石被裝進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包裹郵寄出去,一個月后出現(xiàn)在白金漢宮的皇家郵袋里。1908年2月10日,這顆巨鉆被劈成幾大塊后加工。加工出來的成品鉆總量為1063.65克拉,全部歸英王室所有。最大的一顆鉆石取名為“庫里南1號”,也被稱做“非洲之星”,重530.02克拉。第二大的被命名為“庫里南2號”,重317.4克拉?,F(xiàn)在雞蛋大小的“非洲之星”被鑲嵌在英王的權(quán)仗頂端,權(quán)仗上還有2444顆鉆石。鴿子蛋大小的“庫里南2號”被鑲嵌在英王室最重要的王冠“帝國王冠”上。
人類開采利用鉆石的歷史已近幾千年,但大于20克拉的鉆石就極為罕見,而大于100克拉的鉆石更被視為國寶。但是這樣國寶級的鉆石在英王室的收藏中就有好幾顆。
現(xiàn)在王室已不再盲目追求將最大的鉆石全部集中在王冠上。要知道威廉四世國王1830年加冕時就鬧出笑話而未能盡興。這位喜愛奢華的君主堅持把所有鉆石和寶石鑲嵌到王冠上。結(jié)果王冠太沉,國王的脖子一陣劇痛,不得不中斷加冕典禮,隨后拔掉一顆臼齒。
英王室擁有22599件寶石和寶器,但實際價值難以統(tǒng)計。
英王室珠寶因其代表著最古老王室的尊貴和傳統(tǒng)排在世界十大寶藏的第二位
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,英國皇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征發(fā)揮作用,并不具備實質(zhì)性權(quán)力。國王是名義上的統(tǒng)治者,由世襲產(chǎn)生。首相是英國政府的最高領(lǐng)導(dǎo)人,通過民選產(chǎn)生,掌握最高行政權(quán)力。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,但最終決定權(quán)由議會和首相做出。英國君主與其近親的關(guān)系由其名號可知。王室成員雖然沒有嚴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義,并且不同的名單會有不同的成員,不過擁有國王/女王陛下(HM)或者王子/公主殿下頭銜(HRH)的一般都被視為王室成員。
“1917年英國王室采用了Windsor(溫莎)這一新姓氏。何謂“采用一個新姓氏”?意思就是說,英王室廢棄了祖?zhèn)鞯男帐?,改用另一個姓氏。
按照我們常人的理解,平民百姓的祖?zhèn)餍帐隙际遣荒茈S意改動的,何況是至高無上的王室。王室的姓氏代表著身份和地位甚至歷史不可改變,除非改朝換代,如果真是那樣,就不僅僅是姓氏的改換了,連坐在御座上的那個人都換了。那么英國王室為什么在沒有發(fā)生任何變故的情況下要改變自己家族的姓氏呢?問題就出在 “1917年”這個年份上。
1914年爆發(fā)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英國人卷入其中。仗打到了1917年時,戰(zhàn)爭處于膠著狀態(tài),勝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,佛蘭德戰(zhàn)壕里的傷亡人數(shù)令人震驚,德國成了最可怕的敵人。英國人體味到了戰(zhàn)爭的辛酸苦辣,厭倦戰(zhàn)爭以及強烈的挫敗感是那個時候許多英國人的普遍心態(tài)。為了發(fā)泄對德國人的畏懼和憎恨,人們歇斯底里地詛咒惡魔般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,搗毀德國人的商店,拳打腳踢昔日備受寵愛的德國種小獵狗,人們對任何能夠與可惡的德國人聯(lián)系上的事情都大加鞭撻。這還不夠解恨,反德的矛頭直指皇室。這時候,只是將德國王室旗幟從溫莎城堡的王室教堂里摘下來,已經(jīng)遠遠不能平息民眾的憤怒。于是有人建議,修改英王喬治五世身上的某些東西,那就是他的家庭姓氏――柯堡。人們認為這個姓氏和德國人有關(guān)系,懷疑英國君主同情德國人。英王室的家族姓氏和德國人有什么關(guān)系?這事說來話長。
一個朝代是由幾代人延續(xù)下來的。為什么1917年德國的尊嚴在英國受到了侮辱,這就需要知道德國人是怎么進入英國王室的。事情要追溯到18世紀初的英女王安妮。
安妮是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。她的父親詹姆斯二世是羅馬天主教教徒,而她是個虔誠的新教徒。安妮在位的12年,英國在文學(xué)和藝術(shù)裝潢方面達到了繁榮時期,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堅實而閃光的印記。但她個人生活卻是灰色的,她的孩子不是流產(chǎn)就是夭折,沒有一個能夠存活下來。出于后繼乏人的考慮和對家庭的忠誠,安妮女王最初傾向于遵從家族的意見,選擇她的同父異母兄弟作為王位的繼承人。然而,英國立法機關(guān)的成員們早在1702年安妮登基以前就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。對于當(dāng)時的大多數(shù)英國人來說,他們希望王位繼承人依然是一位新教徒,而不是斯圖亞特家族的天主教教徒。顯然詹姆斯二世的宗教偏見所造成的傷害,依然使人們耿耿于懷。很清楚,下一個君王的人選要么是安妮女王的同父異母兄弟,要么是詹姆斯一世的后裔子孫――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家族,他們是一個小公國的統(tǒng)治者,同時也是新教徒。這是令人較能接受的一家親戚。宗教做出了決定:英國需要一位信奉新教的國君。于是立法機關(guān)的成員們將選票投給了安妮女王的這家德國親戚。根據(jù)1701年的繼承法,古老的斯圖亞特家族被很小心地排除在外。
安妮死于1714年,于是下一個君主來自德國的漢諾威家族,這就是英王喬治一世,漢諾威家族的第一個國王。宗教將英國推進了喬治王朝時代。
喬治一世的即位為英國王室注入了德國血統(tǒng)。這位新君主只能說一點兒英語,只把一部分時間放在他的王國上。盡管這是一個愚鈍的、不討人喜歡的外國人,盡管詹姆斯二世的兒子和孫子一直都在覬覦王位,但是法律將王冠牢牢地戴在了喬治一世的頭上,直至1727年。
喬治一世之后登基的是他的兒子喬治二世。喬治二世雖然政治上無能,但卻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華。他是英國歷史上最后一位親自帶兵征戰(zhàn)沙場的君王。
喬治時代在位最長的是喬治三世。喬治三世是喬治二世的孫子,出生于英國,1760年即位,直到1820年去世,終年81歲。多次的精神錯亂為他的晚年籠罩上一層烏云。這個病傳給了他的兒子,也就是后來的喬治四世。在喬治四世攝政和執(zhí)政時期,英國在時裝、家具和建筑方面成就顯著。
下一個登上王位的是喬治三世的另一個兒子威廉四世,他在位僅七年。威廉四世寬厚、善良,然而又令人遺憾地常常犯錯誤。和其他君王比起來,這是一個比較容易被人遺忘的君主,人們之所以還能記住他,只因為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伯父。維多利亞是喬治三世第四個兒子的女兒,她將是威廉四世的繼承人。威廉四世從心里討厭維多利亞那個盛氣凌人的母親。作為國王,他的野心之一就是盡量活著,直到維多利亞度過18歲生日。到那時,維多利亞就可以不需要母親的攝政而獨自執(zhí)政。威廉四世實現(xiàn)了自己的愿望。
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家族的最后一位君王。她的登基意味著漢諾威王朝結(jié)束了,由她而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。維多利亞女王的出現(xiàn)并沒有切斷英國王室與德國的聯(lián)系。事實上恰恰相反,她的母親、家庭老師以及作為監(jiān)護人的舅父萊奧波德都是德國人,都來自德國的柯堡家族,而女王自己也認為她是那個家族的成員之一。更重要的是,1840年也就是在即位的前三年,維多利亞和表兄、來自德國柯堡家族的王子阿爾伯特結(jié)了婚。
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,英國在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。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強大和繁榮的象征?!斑@個女人就是大不列顛帝國”。 19世紀盛行大家庭,女王也不例外,也是一位多產(chǎn)的母親,共育有五男四女。到晚年時,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,共有37個孫子、近80個重孫。兒孫們的婚姻不能自主,而是專門有人為他們與外國王室牽線搭橋。于是女王的子子孫孫就成了德國、挪威、瑞典、西班牙、希臘、羅馬尼亞、南斯拉夫等國的國王或王后。一張驚人的皇家親屬國際網(wǎng)就這樣被織成,這張網(wǎng)上的一絲一縷都和女王相連。維多利亞女王不僅是柯堡家的祖母,也是歐洲的祖母。
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,后來成為德國皇后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,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時統(tǒng)轄德軍與英國開戰(zhàn)。
要不是因為有這么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,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、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國人非議,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?zhèn)餍帐?。所幸的是,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。最初,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,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其間有著復(fù)雜的聯(lián)姻關(guān)系,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么“英國式”。于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(yīng)民意,結(jié)果在戰(zhàn)爭進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,發(fā)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:英國王室將以“溫莎”作為家庭的新姓氏,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“德國式”的頭銜。
在英王喬治五世君臨王位的第八年,一個新命名的溫莎王朝就這樣誕生了,王家的傳統(tǒng)和風(fēng)格就這么變得“本國化”了。事后人們感到奇怪,像“溫莎”這樣一個具有民族性和本國化、且令大家都高興的名字,以前怎么就沒被用過呢?
英國皇室起源及國王列表
英格蘭曾經(jīng)歷過羅馬帝國的統(tǒng)治,在羅馬人撤走后,進入了小王國、小部落聯(lián)盟混戰(zhàn)的時期,到6世紀,入侵的盎格魯―撒克遜人形成了七個王國(部落聯(lián)盟)。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,829年國王埃格伯特壓服了其它王國,成為英格蘭的共主。但與此同時,英國也進入了“恐怖的維京人時代”,遭到北歐海盜一波又一波的入侵。埃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烈德因為成功地抗擊丹麥人入侵,以及營建倫敦、組織編撰《阿爾弗烈德法典》、《盎格魯―撒克遜編年史》等功績而被后人尊為“大帝”(the great)。威塞克斯王朝傳了15代國王,到埃德蒙二世時,終于無力抵擋丹麥人,被迫與丹麥王克努特分治英格蘭。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,克努特兼并了整個英格蘭,開始了丹麥王朝的統(tǒng)治。但在1042年,威塞克斯王室后裔“懺悔者”愛德華以母系血統(tǒng)繼承了丹麥人的王位。
1066年,懺悔者愛德華臨終前授意賢人會議選舉哈德羅二世為王。但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蘭,他就是“征服者”威廉一世,建立了諾曼王朝。威廉一世將大批諾曼貴族分封到英格蘭,通過全國普查編制《土地賦稅調(diào)查書》,加強了英格蘭的王權(quán)。威廉一世的兒子亨利一世因為沒有子嗣,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奪得王位,但亨利一世的女兒瑪?shù)贍栠_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,打敗了斯蒂芬,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為繼承人。1154年,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(tǒng)治?
金雀花王朝(安茹王朝)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。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(xué)造詣,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。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后,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,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,獲得了“獅心王”的稱號。理查一世之弟“無地王”約翰繼立,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(lǐng)地,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“自由大憲章”是世界憲政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碑。“無地王”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,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《牛津條例》和《威斯敏斯特條例》,開設(shè)了立法機構(gòu)議會。亨利三世之子“長腿”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,議會制發(fā)育成熟,并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,還吞并了威爾士、遠征蘇格蘭,為英國的統(tǒng)一打下了基礎(chǔ)。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,因?qū)Ψ▏跷惶岢鲆?,揭開了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的序幕,并屢敗數(shù)倍于己的法國騎士軍團。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,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。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,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。
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(zhàn)爭,蹂躪了大半個法國,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,可惜暴病死在法國戰(zhàn)場上。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、法兩國的國王,但圣女貞德的出現(xiàn)扭轉(zhuǎn)了法國的戰(zhàn)局,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。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(tǒng)治很快也保不住了,1455年,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后代、約克公爵起兵造反,這場戰(zhàn)爭史稱“紅白玫瑰戰(zhàn)爭”,亨利六世廢而復(fù)立,立而復(fù)廢,最終敗于約克家族之手。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,建立了約克王朝。但玫瑰戰(zhàn)爭仍未結(jié)束,1485年,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,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,建立了都鐸王朝。
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廢后問題,同羅馬教皇決裂,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,英格蘭國王從此成為“國教的領(lǐng)袖”,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時期,使英格蘭順利度過宗教改革的混亂時期,并在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軍事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。但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,沒有后嗣,都鐸王朝結(jié)束,她的表侄孫(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孫)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,稱詹姆士一世,英格蘭、蘇格蘭歷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國王統(tǒng)治,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。
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在英國1640―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,并最終送上了斷頭臺,由克倫威爾擔(dān)任護國公。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復(fù)辟了斯圖亞特王朝,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,不顧英國大多數(shù)人已皈依新教的國情,企圖恢復(fù)天主教的主導(dǎo)地位,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,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威廉(即荷蘭執(zhí)政威廉三世)在國內(nèi)新貴族的邀請下,攻入英國,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統(tǒng)治,但他們在接受議會的《權(quán)利法案》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,規(guī)定國王未經(jīng)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、征收賦稅等。這一事件史稱“光榮革命”,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?,旣惗赖拿妹冒材堇^位之后,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為同一個王國。安妮無嗣而終,斯圖亞特王朝終結(jié)。
1714年,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一世外孫女的兒子、德意志漢諾威家族的喬治繼承英國王位,開始了漢諾威王朝。漢諾威王朝時期是英國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,并開始工業(yè)革命的黃金時期,到了第六任國王――維多利亞女王手里,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達到3300多平方公里,號稱“日不落帝國”,同時在工業(yè)革命推動下新生事物不斷產(chǎn)生,社會生活日新月異,大英帝國達到全盛。但與此同時英國王室的實權(quán)卻不斷萎縮,到了20世紀,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“橡皮圖章”。
維多利亞女王與德意志薩克森-科堡-哥達家族的阿爾伯特結(jié)婚,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之后,也以父姓稱為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。愛德華七世之子喬治五世在位時期,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,不愿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,將王室改姓為“溫莎”(因為王室行宮“溫莎堡”),朝代名稱也改稱為“溫莎王朝”。溫莎王朝一直延續(xù)至今,當(dāng)前在位的伊麗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國王。
英國王室盡管經(jīng)歷了許多王朝,但實際上前后王朝之間都有或近或遠的血緣關(guān)系,王室血統(tǒng)一直沒有中斷過。
英國王室珠寶
大約在1600年前,地球上崛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族,這就是英國王室。英國王室是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王族,而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(tǒng),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(xiàn)存的、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。在加冕儀式上,國王或者女王頭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權(quán)仗都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。
“非洲之星”和“庫里南2號”
為了使王冠和權(quán)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權(quán)力象征,歷代王室想盡辦法收集鉆石和珠寶,認為稀世的鉆石最能體現(xiàn)王室尊貴。長達幾個世紀收集鉆石的歷程逐漸形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家族珍寶。早期那些偉大英王和王后佩帶過的王冠已經(jīng)找不到了。國王及其親屬為了發(fā)動戰(zhàn)爭、重建毀于大火的王宮和舉辦王室婚禮,不得不賣掉了許多珍寶。在中世紀,國王通常在作戰(zhàn)時帶上御寶,因為他們不信任留在宮中的皇親國戚。1648年英國爆發(fā)的反王權(quán)運動對英國王室沖擊極大,很多珍貴王冠和權(quán)仗流失了。1660年英王室復(fù)辟以后,開始大規(guī)模的重新制作王冠和權(quán)仗的工程,從那時到現(xiàn)在,很多稀世珍品都被保存了下來。隨著王室的發(fā)展,從18世紀開始,英王室有了專用的珠寶工匠,他們用非凡的技藝制作出最精美的首飾。
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,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。其中殖民地印度和南非都以出產(chǎn)鉆石以及珍稀寶石聞名,這兩地向英王室供應(yīng)了無數(shù)一流鉆石。而一些弱小的國家也愿意把本國最珍貴的珠寶獻給英國,大多懷著破財免災(zāi)的想法。
王室成員都根深蒂固地習(xí)慣于把珠寶換來換去。本以為鑲嵌在愛德華國王十一世入棺時所戴戒指上的一枚藍寶石,如今卻閃耀在“帝國之冠”上,這頂王冠上還鑲有兩串珍珠,據(jù)報道,那正是蘇格蘭女王瑪麗1587年被斬首時戴的項鏈。19世紀的君主維多利亞女王尤其熱衷于收藏珠寶,從帝國各地搜羅來的奇珍異寶令她陶醉不已。她的珍品中包括一枚拇指大小的印度鉆石,名叫“光明之山”,是現(xiàn)今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古老的鉆石,于1304年發(fā)現(xiàn)于印度,原重191克拉,后來維多利亞女王嫌它光澤度不好要再加工,它被磨得只剩108.93克拉。正是這枚被鑲嵌在女王王冠上的鉆石激發(fā)了威爾基?科林斯的靈感,寫出《月亮寶石》這部經(jīng)典作品。
然而,在有史以來最大的鉆石“非洲之星”面前,“光明之山”也相形見絀。1905年南非發(fā)現(xiàn)了重達3106克拉的鉆石原礦,新開通的跨大西洋電纜將消息迅速傳遍全球,當(dāng)時寶石界行家就估計原礦的價值高達75億美元。由于南非當(dāng)時是英國的殖民地,大家一致認為應(yīng)把它運往倫敦,獻給愛德華七世國王。這件舉世無雙的珍品引起世界各地珠寶大盜想入非非,有關(guān)人員花了幾個月時間考慮如何保障運輸安全。最后,倫敦警察廳決定,最佳原則是“越簡單越安全”。大如茄子的鉆石被裝進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包裹郵寄出去,一個月后出現(xiàn)在白金漢宮的皇家郵袋里。1908年2月10日,這顆巨鉆被劈成幾大塊后加工。加工出來的成品鉆總量為1063.65克拉,全部歸英王室所有。最大的一顆鉆石取名為“庫里南1號”,也被稱做“非洲之星”,重530.02克拉。第二大的被命名為“庫里南2號”,重317.4克拉。現(xiàn)在雞蛋大小的“非洲之星”被鑲嵌在英王的權(quán)仗頂端,權(quán)仗上還有2444顆鉆石。鴿子蛋大小的“庫里南2號”被鑲嵌在英王室最重要的王冠“帝國王冠”上。
人類開采利用鉆石的歷史已近幾千年,但大于20克拉的鉆石就極為罕見,而大于100克拉的鉆石更被視為國寶。但是這樣國寶級的鉆石在英王室的收藏中就有好幾顆。
現(xiàn)在王室已不再盲目追求將最大的鉆石全部集中在王冠上。要知道威廉四世國王1830年加冕時就鬧出笑話而未能盡興。這位喜愛奢華的君主堅持把所有鉆石和寶石鑲嵌到王冠上。結(jié)果王冠太沉,國王的脖子一陣劇痛,不得不中斷加冕典禮,隨后拔掉一顆臼齒。
英王室擁有22599件寶石和寶器,但實際價值難以統(tǒng)計。
英王室珠寶因其代表著最古老王室的尊貴和傳統(tǒng)排在世界十大寶藏的第二位
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,英國皇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征發(fā)揮作用,并不具備實質(zhì)性權(quán)力。國王是名義上的統(tǒng)治者,由世襲產(chǎn)生。首相是英國政府的最高領(lǐng)導(dǎo)人,通過民選產(chǎn)生,掌握最高行政權(quán)力。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,但最終決定權(quán)由議會和首相做出。英國君主與其近親的關(guān)系由其名號可知。王室成員雖然沒有嚴格的法律或者正式的定義,并且不同的名單會有不同的成員,不過擁有國王/女王陛下(HM)或者王子/公主殿下頭銜(HRH)的一般都被視為王室成員。
英國王室官方網(wǎng)站上的英國王室成員列表:
女王陛下
愛丁堡公爵殿下(菲利普親王)(王夫)
王儲查爾斯王子(威爾士親王 女王長子)
康沃爾公爵夫人(卡米拉王妃)
劍橋公爵夫婦
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(威爾士親王長子及妻子)
哈里王子殿下(王儲次子)
約克公爵殿下(女王次子)
比阿特麗斯公主殿下(約克公爵長女)
尤金妮公主殿下(約克公爵次女)
埃塞克斯伯爵夫婦殿下(女王幼子及妻子)
路易絲溫莎小姐(埃塞克斯伯爵夫婦之女)
瑟林子爵(埃塞克斯伯爵夫婦之子)
長公主殿下(女王之女)
格羅斯特公爵夫婦(女王堂弟及妻子)
肯特公爵夫婦(女王堂弟及妻子)
肯特的邁克王子夫婦(女王堂弟及妻子)
亞歷山德拉公主,尊敬的Ogilvy夫人(女王堂妹)
英格蘭、聯(lián)合王國王室世襲年表
威塞克斯王朝(829―1016年)
1埃格伯特(802-839在位)
2埃塞爾沃夫 (839-858在位)
3埃塞爾巴德(858-860在位)
4埃塞爾伯特 (860-866在位)
5埃塞爾烈德一世 (866-871在位)
6阿爾弗烈德 (871~899在位)。
7愛德華一世(900-924在位)
8埃塞爾斯坦 (924-940在位)
9愛德蒙一世 (940-946在位)
10埃德烈德(946-955在位)
11埃德威格(955-959在位)
12埃德加(959-975在位)
13愛德華二世(975-978在位)
14埃塞爾雷德二世(978-1016在位)
15埃德蒙二世(1016在位)
丹麥王朝(1013-1042年)
1斯汶一世(丹麥王兼)(1013-1014在位)
2克努特(丹麥王兼)(1014-1035在位)
3哈羅德(1035-1040在位)
4哈迪卡努特(丹麥王兼) (1040-1042在位)
威塞克斯王朝(續(xù))
1懺悔者愛德華(1042-1066在位)
2哈羅德二世(1066在位)
諾曼王朝(1066―1135年)
1威廉一世(1028―1087)(英格蘭國王1066-1087在位)
2威廉二世(1060-1100)(英格蘭國王1087-1100 )
3亨利一世(1068-1135)(英格蘭國王1100-1135)
4斯蒂芬(1096-1154)(英格蘭國王1135-1154)
金雀花王朝(安茹王朝)(1154―1399年)
1亨利二世(1133-1189)(英格蘭國王1154-1189在位 )
2理查一世(1157-1199)(英格蘭國王1189-1199)
3約翰(1167-1216)(英格蘭國王1199-1216)
4亨利三世(1207-1272)(英格蘭國王1216-1272)
5愛德華一世(1239-1307)(英格蘭國王1272-1307)
6愛德華二世(1284-1329)(英格蘭國王1307-1327)
7愛德華三世(1312-1377)(英格蘭國王1327-1377)
8理查二世(1367-1400)(英格蘭國王1377-1399)
蘭開斯特王朝(1399―1461年)
1亨利四世(1367-1412)(英格蘭國王1399-1413在位)
2亨利五世(1387-1422)(英格蘭國王1413-1422)
3亨利六世(1421-1471)(英格蘭國王1422-1461,1470―1471)
約克王朝(1461―1485年):
1愛德華四世(1442-1483)(英格蘭國王1461-1483)
2愛德華五世(1470-1483)(英格蘭國王1483)
3理查三世(1452-1485)(英格蘭國王1483-1485)
都鐸王朝(1485―1603年):
1亨利七世(1457-1509)(英格蘭國王1485-1509在位)
2亨利八世(1491C1547)(英格蘭國王1509-1547)
3愛德華六世(1537 - 1553)(英格蘭國王1547-1553)
4簡?格雷(1537-1554)(英格蘭女王1553)
5瑪麗一世(1516―1558)(英格蘭女王1553―1558)
6伊麗莎白一世(1533―1603)(英格蘭女王1558-1603)
斯圖亞特王朝(1603―1714年)
1詹姆斯一世(1566-1625)(蘇格蘭國王1567-1625,英格蘭國王1603-1625在位)
2查理一世(1600-1649)(英格蘭國王1625-1649)
共和政體(1649-1653)
1護國公奧利弗?克倫威爾(1599-1658)(在位1653-1658)
2護國公理查?克倫威爾(1626-1712)(在位1658-1659)
斯圖亞特王朝(續(xù))
1查理二世(1630-1685)(蘇格蘭國王1651-1685,英格蘭國王1660-1685在位)
2詹姆斯二世(1633-1701)(英格蘭國王,蘇格蘭國王1685-1688)
3瑪麗二世(1662-1694)(英格蘭女王,蘇格蘭女王1689-1694) 威廉三世(1650-1702)(英格蘭國王1689-1702)
4安妮(1664-1714)(英格蘭.蘇格蘭女王1702-1707,聯(lián)合王國女王1702-1714)
漢諾威王朝(1714―1901年)
1喬治一世(1660-1727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14-1727在位)
2喬治二世(1683-176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27-1760)
3喬治三世(1738-182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760-1820)
4喬治四世(1762-183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20-1830)
5威廉四世(1765-1837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30-1837)
6維多利亞(1819-1901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837-1901)
薩克森-科堡-哥達王朝(1901―1917):
愛德華七世(1841-1910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01-1910)
溫莎王朝(1917―)
1喬治五世(1865-1936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10-1936在位)
2愛德華八世(1894-1972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36)
3喬治六世(1895-1952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36―1952)
4 伊麗莎白二世(1926―)(聯(lián)合王國國王1952―)
姓 名:
聯(lián)系電話:
留言備注:
我要留言(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)
已有 1826 企業(yè)通過我們找到了合作項目